亚马逊近期正严打卖家通过更换主体规避税务的行为,已有多位卖家因此受到封号、罚款等处罚

一、严打背景:税务合规新规落地

政策依据

2025年10月,中国实施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,要求亚马逊等境外平台按季度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卖家身份信息、交易数据、收入信息等关键资料。这一规定直接打破了卖家通过更换主体隐匿收入的幻想。

平台响应

亚马逊同步升级风控系统,重点监测卖家主体变更行为,尤其是短期内将账号改为境外主体(如大陆主体换香港主体)的操作。平台要求卖家提供额外运营证明,如商业登记证、银行流水、税务合规文件等,以验证真实经营情况。

二、严打手段:多维度监测与处罚

触发风控的典型行为

  • 短期集中变更主体:大量卖家仓促更换主体,导致数据异常,直接触发平台审核。
  • 主体跨国/跨区域变更:如将国内主体更换为香港主体,且无法提供完整运营证明。
  • 收款账户关联原主体:即使更换主体,资金流仍通过原账户或关联账户流转,被认定为“隐匿收入”。
  • 法人信息与运营脱节:如法人变更后未更新运营资料,或公司工商状态异常。

处罚措施

  • 区域限制:商品无法在特定地区展示或销售。
  • 功能冻结:账号部分功能(如发货、广告)被暂停。
  • 永久封号:违规情节严重者,账号被直接关闭,多年积累的店铺资源清零。
  • 税务追缴与罚款:如深圳一卖家因虚假纳税申报被追缴2022-2025年税款及罚款465万元。

三、卖家案例:违规操作的血泪教训

案例1:仓促换主体被封号

某卖家为规避税务监管,将账号主体从国内公司更换为香港公司,但未准备完整运营证明(如香港本地审计报告、完税证明)。更换后账号立即触发锁区限制,商品无法展示,最终被封号,数万库存积压仓库。

案例2:复杂交易结构被识破

部分卖家采用“内地公司-香港公司-海外买家”的交易结构,试图将销售款转入香港账户并留存利润。然而,亚马逊通过数据交叉验证发现,内地公司实际控制运营,但店铺以“空壳”香港公司名义注册,且存在零申报问题。最终,卖家被要求补缴税款并面临高额罚款。

案例3:服务商推广“换主体”业务被约谈

一批推广“更换香港主体”业务的服务商被监管部门约谈,要求下架所有相关广告,并说明业务情况。这表明,从服务商到卖家,整个避税链条均受到严厉打击。

四、合规建议:卖家如何规避风险?

不盲目更换主体

  • 主体变更需谨慎,尤其是跨国/跨区域变更。若必须更换,需提前准备完整合规文件(如商业登记证、银行流水、税务证明),并确保运营实质与主体一致。
  • 避免在老账号上直接修改主体信息,可考虑通过品牌备案授权给新主体注册的新店铺,实现物理隔离风险。

优化供应链与交易流程

  • 规范报关、交易流程,确保业务符合报关要求,避免数据异常。
  • 使用ERP工具管理证照信息、核算利润数据,确保税务申报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。

主动适应税务政策变化

  • 税务合规已成为跨境电商生存必需品,卖家需摒弃侥幸心理,将合规成本纳入运营固定开支。
  • 关注政策动态,及时调整业务模式,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违规。